
Ø 导师简介
王迎迎,博士,机电学院电气系本科教学副主任,长期深耕本科生教育教学一线,担任本科生全程导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电气领域人才,自2018年入职以来累计指导本科生50余人。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育人工作,在课程教学、科研启蒙、实践创新等多维度助力学生成长,曾荣获“优秀本科生全程导师”、“北京市优秀本科毕设指导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大创指导教师”、“就业创业工作先进个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
Ø 育人心得
一是课程浸润:深耕教学田,铸魂育新人。王老师深知课程是育人的主阵地。作为《工程电磁场》课程负责人,在课堂教学中,她以“夯实基础、启迪思维、激发创新”为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将麦克斯韦方程组等核心理论与新能源储能、智能电网等前沿应用场景结合,通过仿真演示、案例研讨等创新教学方法,让抽象的电磁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应用的知识体系。课堂上,她注重引导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问题探索者”,通过设置小组研讨、专题汇报等环节,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系统分析能力。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
作为班主任,王老师主动走进学生,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她定期组织班会和谈心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困惑和成长烦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她善于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凝聚学生力量,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助力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共同成长,形成“学有方向、研有路径”的良好氛围,王老师所带的电气2020-1班曾荣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称号。

二是科研浸润:启智引方向,科创育英才。王老师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创)作为科研育人的核心载体,依托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构建“选题孵化-方案论证-实践落地-成果转化”全链条指导模式。她指导的18级大创项目《超材料在高频开关电源中的应用》获校级优秀大创项目并报送北京市。在项目实施中,她带领学生深入实验室,手把手指导文献检索、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培养学生“从问题中找方向、从实践中找答案”的科研思维。
在毕业设计指导中,王老师秉持“一人一方案”原则,针对学生兴趣与能力差异制定培养计划。她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低频超材料的优化设计及储能特性分析》、《考虑多类型储能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策略》均获普通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设计、校级毕业设计一等奖。她注重培养学生学术规范与创新转化能力,其中2项大创成果转化为学科竞赛参赛作品,形成“以研促学、学研相长”的育人闭环。
三是实践浸润:赛场炼真功,匠心育匠才。作为“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校赛负责人,王老师将该赛事作为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中实践育人的“试金石”,构建“校赛选拔-集中培训-实战攻坚”三级备赛体系。2021-2022年,她带领学生连续两年斩获全国初赛华北一赛区智能制造工程设计与应用类赛项三等奖,2022年更以《离散行业自动化方向逻辑算法设计》项目斩获全国总决赛智能制造创新研发类赛项二等奖,实现学校在该赛事全国奖项上的突破。
在备赛过程中,王老师化身“技术攻坚队长”,与学生针对工业自动化控制、智能算法优化等核心难点开展专项突破。近三年累计指导竞赛获奖11项,其中国家级奖项4项、省部级奖项7项。她常对学生说:“竞赛不是终点,而是将知识转化为创造力的起点”。
Ø 育人成效
一是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王迎迎老师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深造率突出,31名本科毕业生中,读研深造率达75%以上,多名学生考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如纽约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

二是大创与毕设成果丰硕。指导的18、19、20级大创项目均获得专业前三名,其中18级大创项目获校级优秀大创并报送北京市。2019年以来,指导的毕业设计多次荣获校级一等奖,且连续多年获“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设计”,王老师本人也自2022年连续三年获评“北京市优秀本科毕设指导教师”。
三是学科竞赛成绩斐然。2019年以来,共指导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奖11项。作为“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的校赛负责老师和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获得国家级二等奖3项、省部级三等奖5项。此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赛等赛事中也斩获佳绩,指导学生获得多项奖项,王老师本人被授予“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王迎迎老师以匠心守初心,通过课程、科研、实践三维浸润育人体系,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高校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在本科生培养的沃土上深耕不辍,静待花开。